今年成都將徹底實施“非禁即入”,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中國經營報》3月17日在兩會專刊T06版對此進行了深度報道
  “民營經濟已占成都全市GDP的半壁江山。”日前,成都市經信委總工程師鮮櫻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今年成都將徹底實施“非禁即入”,推進民營經濟發展。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成都全市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384.21億元,同比增長12.2%;民間投資總額3595.3億元,增長17.2%,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5.3%。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民營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對民營企業家的尊重和鼓勵。”長期研究民營經濟的四川省工商聯原副會長謝光大表示,民營經濟發展的新時期已經到來。
  力挺民企
  在區域經濟版圖的重構過程中,除基礎建設和硬件環境的比拼外,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意識理念、專業服務水平等方面是一個更深層次的競逐。成都在此方面一路領跑於中西部地區,大大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
  2013年年底,成都市召開第四次民營企業座談會,現場來了23家民營企業和商會代表,按照此前的基調,還是“不談大道理,只反映實際問題”。記者發現,相比前三次座談會,這次參會的民企明顯減少了,企業怎麼對這次座談顯得“不買賬”?
  “那是因為很多問題已在區(市)縣一級得到解決。”成都市經信委巡視員李忠僕說,成都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積極營造支持民企發展的環境,要求區(市)縣同樣建立民營企業座談會制度。
  新都區還將座談會確定的重大事項辦理情況納入目標考核。
  去年8月,成都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該《意見》從十個方面提出了33條具體措施。主要包括:工作目標、擴大投資領域等、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政務服務、加大財稅扶持、加強融資服務、鼓勵創業興業、支持拓展市場、支持做優做強和引導規範發展十個方面,從而系統性、創新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地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的發展。
  在成都市長葛紅林看來,“成都之所以能不斷激發城市經濟發展的活力,吸引外來投資源源不斷涌入,一個關鍵因素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積累形成了先進的政府服務品牌。”成都全面推行行政審批事項“一站式”服務和“並聯式審批”,是全國同類城市中審批事項最少、審批效率最高的城市之一。同時成都還是中國首個知識產權保護示範城市。強大的軟實力令成都在企業投資界的口碑不斷傳播,“形成以商招商的馬太效應”。
  由此,成都不僅吸引了超過一半的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更是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成都市共有民營企業20萬戶,從業人員290餘萬人,占全市城鎮從業人員總數的65%。“我們的目標是2014年民營經濟在GDP中的占比超過50%。”鮮櫻說。
  改革破局
  在成都高新區的互聯網大廈,目前匯聚著100多家從事移動互聯網軟件和硬件開發的民營企業,而這裡正是成都高新區提出“三次創業”、通過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打造2000億元產業規模的基地之一。
  數據顯示,成都高新區聚集了成都市90%以上的移動互聯網企業。按照計劃,該區每年將引入400家創新型企業,其中兩三百家是移動互聯網企業,最終在5年內從事這個產業的企業將達1000家。
  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傅學坤表示,移動互聯網每年以上百億速度在發展,是未來十萬億級的新型產業,通過努力,未來5年聚集千家規模的企業是完全有可能的。
  成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重大科技產業化工程,將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通過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建設,在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重點領域建立現代服務業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等,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通過構建適應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發展要求的技術體系,及促進生物技術、現代農業裝備技術、信息技術等在高端種業、生態有機農業等農業領域的應用推廣,深化支撐都市現代農業的發展。
  “正因為看到了成都在產業創新方面的眾多舉措,給予民營經濟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我們才選擇從中關村回成都創業。”一位從事手機游戲開發的負責人如此表示。
  為了推進創新,成都高新區投入10億元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重點項目(企業)的引進、優勢潛力企業培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與運營、高端人才引進和其他產業發展需要支持的領域,積極支撐產業快速聚集和成長。
  成都市工商聯(總商會)副秘書長、成都富基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劼表示,“大部分創業的年輕人從事的是高科技產業和高端產業,起點很高”,因此更需要政府支持和扶持。 以青年創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發展。
  創新驅動
  不久前,成都市委十二屆三次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成都市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中,提出推進市場化取向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家財產和合法權益等。
  成都市政府隨即出台了《2014年成都市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工作措施》。《措施》提出,將在“促進資本融合、放寬市場準入、優化政務服務、加大財政扶持、加強融資服務、鼓勵創業興業、支持拓展市場、支持做優做強、引導規範發展”等方面進行突破。按照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則,支持民間資金進入更廣領域,教育、文化、衛生、電力、供水、燃氣、交通七大公共領域部門將制定明確的年度開放計劃,具體到項目,吸引民營資本進入。在競爭領域中,成都將不局限控股地位,選擇有條件的市屬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試點,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向民營企業出售。
  在謝光大看來,這些年約束民營經濟發展的“玻璃門”“彈簧門”確實成為一種“民營經濟的詛咒”。因此,此次“非禁即入、公平待遇的原則”關鍵在於落實,給予民營企業家應有的尊重和公民待遇。
  為了進一步推進細則的出台,成都市民營經濟研究中心正在著手編撰成都民營經濟發展報告,近期就會發佈。“我們希望在一些公共事業領域,比如幼兒園、養老院等能夠儘快向社會資本開放,”該研究中心負責人表示,希望改革的步子再大一些,力度再大一些。
  “要著力營造各類企業公平發展和競爭的環境,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現象,激發民間資本投資熱情,擴大投資領域,放寬經營條件,讓民營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參與競爭。”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在調研民營經濟發展時表示,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公用事業和民生領域,鼓勵各類企業通過技改、併購和開發新項目增加投資,推動民營經濟大發展、大繁榮。
  (原載於《中國經營報》3月17日兩會專刊T06版)  (原標題:成都徹底實施“非禁即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x28gxkzq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